走进英德东华镇双寨村,可见平整的道路、明亮的路灯、整洁的环境,村里的小公园和古树公园成为村民茶余饭后拉家常的休闲地。“以前村里还是一片‘脏乱差’的景象。如今,村子美了杠杆炒股平台大全,路上干净了,大家都感受到了明显的变化。”双寨村村民说。
双寨村村容村貌的改善,是英德建设和美乡村的成果之一。近年来,英德大力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积极探索创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长效保洁机制,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全力推动“百千万工程”落地见效。目前,英德已累计成功创建和美乡村3710个。其中,整洁村902个、示范村2670个、特色村120个、生态村18个,和美乡村创建完成率达82.39%。
●文:南方日报记者陈咏怀通讯员曾献庭杨鹏超李碧霞
强化顶层设计
健全四级责任体系
推进实施“百千万工程”,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乡村。而乡村要发展,环境是底色。
英德高位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立了由市委书记任组长,市长任常务副组长,市直相关单位一把手为成员的英德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全面健全市、镇、村、组四级责任体系,层层传导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压力,形成“党委负总责、书记为第一责任人”的工作格局。
同时,先后出台了《英德市“美丽乡村2025”行动计划》《英德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实施方案》《英德市关于深入推进“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的行动方案》等系列文件,明确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目标、任务和要求,加强对整治工作的指导。
“这几年村里大变样,房前屋后干净又漂亮,闲暇时大家都来树下坐着聊天、锻炼,热闹得很。”晚饭过后,西牛镇小湾新城村村民陈阿姨与邻居到村文化活动广场散步闲聊。
新城村曾是一条房前泥土路,屋后堆杂物的老旧村。近年来,该村强化基层组织建设,成立了由“两委”干部、下属支部党员组成的工作小组,并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通过五年时间分批分期原地拆旧建新。
“我们按照‘一户一宅’‘四个不补’‘四个统一’的原则,建设居民楼128套,拆除泥砖房691间,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小湾村党总支书记曾武军表示,小湾村大力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工作,先后被评为清远市美丽乡村“特色村”、清远市美丽乡村“生态村”。
“西牛镇在和美乡村建设中,始终坚持党建引领,建立起镇党委书记负总责、班子成员包村联户、工作队驻镇帮扶的责任体系,实现责任到人。”西牛镇党委政府相关负责人介绍,西牛镇选取小湾村等作为典型,通过标准化提升农房风貌和生态环境、综合改造路桥等方式推动乡村风貌示范带建设,打造了石下村、花田赖屋村、花塘江下村等一批风貌突出的样板示范村庄。目前,全镇共完成216个自然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创建112个干净整洁村、86个美丽宜居村、14个清远市级特色村、4个清远市级生态村。
营造浓厚氛围
引导群众共同参与
日前,九龙镇河头村组织党员和村民开展乡村卫生大清洁活动,持续加大人居环境整治力度。“河头村作为特色传统古村落,搞好村中卫生,游客才能住得舒服、玩得开心。环境美了,产业兴了,百姓日子才能红火。”河头村党总支书记支德生说。
从今年起,英德设立“村庄全民清洁日”(时间为每月最后一个星期四),定期组织干部群众在辖区内开展人居环境集中整治活动,入村庄、进小巷,打扫路面、疏通沟渠、清理杂物,发动全体干群行动起来,为维护清洁家园贡献一份力量。
英德将村民群众宣传发动工作贯穿整个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中,动员村民在镇政府、村委会的指导下,组织实施“三清三拆”等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鼓励群众以村规民约的方式建立村民参与的村庄公共基础设施管护制度。
“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这是多年以前英德乡村地区生活环境的真实写照。对此,九龙镇活石水村村民罗水波体会尤为深刻。“以前村里的环境差到年轻人都不敢带女朋友回来。”
“必须改变现状,建设美丽宜居乡村。”这是许多活石水村群众的心声。
在镇党委、政府的指导下,活石水村整合各项财政奖补资金,村理事会积极组织发动本村群众筹资筹劳,自己动手开展“三清三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建设和美乡村,局面得到了彻底扭转,活石水村变成了全国“美丽宜居村庄示范村”。
“我们仅用110万元,就完成了预算超200万元的‘三清三拆’及古炮台、乡村公园、村道硬底化、篮球场等建设。”罗水波说。
英德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英德还通过“线上+线下”多种形式开展村庄环境长效管护宣传教育,并将长效管护与精神文明建设、爱国卫生运动等有机结合,面向农村党员干部、农民、中小学生等群体,开展多种形式的村庄环境整治主题活动,引导广大群众自觉保持村庄干净整洁,营造良好氛围。目前,全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已实现100%全覆盖。
建立管护机制
保障生活垃圾收运
建设和美乡村不容易,管护更要花心思。
地处粤北的英德,是广东地域面积最大的县级市,下辖24个镇街,300个村(居)委会,如何才能实现建设与管护并存?
英德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英德立足镇村多、财政力量有限的实际情况,积极探索财政补贴与农户筹资合理分担举措,全面推行《英德市农村长效管护工作实施方案(试行)》,采取以市、镇、村共同承担经费的形式,加强落实村庄管护。
“市、镇奖补一部分,村筹资一部分,按照1:1:1的标准,每年每人共筹集36元的保洁资金,并以此带动建立农村保洁员、护林员、养路员、河道巡查员、新农村建设护绿员‘五员一体’管护员制度。”该负责人介绍,英德还结合垃圾转收运处理机制,制定完善“户分类、村组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垃圾处理机制,全面提升人居环境治理能力,为村民留住鸟语花香、田园风光。
“以前村民环保意识不强,村中又缺少完善的环境卫生保洁机制,即使组织村民进行清洁,没过几天就又恢复原样了。”谈起当时的乡村环境卫生,东华镇双寨村党总支书记朱光醒直摇头。
近年来,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指导下,双寨村开始实施环境卫生长效管护机制,通过“市场化+门前三包”模式,实现当地环境卫生长效管护。“公共区域我们聘请专业环卫保洁公司负责清洁;而私人区域则由村委与村民签订‘门前三包’责任书,承担庭院内、门前自管区的环境卫生责任。”
朱光醒表示,双寨村还建立“红黑榜”公示制度,每季度由驻村领导、村支书带领长效管护监督考核小组对域内各点逐一检查,现场打分评比,将短板和差距直观地摆出来。让“拿红旗”的村民“亮亮脸”,让“领黑旗”的村民“红红脸”,激励村民自觉维护卫生保洁。
目前,英德281个纳入人居环境整治范围的行政村已建立“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覆盖率100%,全市累计建有垃圾收集点6358个。
■一线实践
浛洸镇鱼咀村:
昔日“空心村”绽放“美丽经济”
最近,英德市浛洸镇鱼咀村迎来了一批广东科贸职业学院学生。看到错落有致的民宿、门前屋后环绕的鲜花绿植、古色香气的鱼咀街道,学生们惊叹“太美了”,纷纷拿出手机拍照。
鱼咀村是一座拥有800多年历史的古村落,至今还保存着完好的古城墙、古码头、古街和古铺,因地貌形如鲤鱼跃江,故而得名鱼咀。曾经的鱼咀村因大部分耕地连年水浸,缺少支柱农业产业,村民纷纷外出打工,导致“空心化”严重,村庄逐渐“脏、乱、差、破”。
“以前到处可见闲置的废旧农房,村道泥泞、杂草丛生。”鱼咀村党总支书记陈路建从小在村里长大,见证了鱼咀的没落。
近年来,该村强化党建引领作用,在帮扶单位的支持下,大力开展“三清三拆”、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等行动,齐心协力建和美乡村。“我们从村中推选一批有威望、较年轻、有冲劲、乐意为村集体做事的党员、村民代表等担任理事会成员,并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动群众以先建后补、以奖代补的方式推动新农村建设,动员村民参与危房杂屋拆除。”陈路建说,随着雨污分流工程、自来水管网改造等基础工程陆续完成,鱼咀村的村容村貌发生了巨变。
此外,鱼咀村还联合浛洸镇政府、碧桂园集团等单位共同打造鱼咀村碧乡文旅项目,引入民宿、农家乐、商业街等旅游业态。原本破败的房屋经过改造,成了古朴而不失现代感的咖啡厅和书屋,一幢幢别具特色的民宿拔地而起,废弃良久的旧码头则成了花海梯田,处处皆是“网红”打卡点,和美乡村绽放出“美丽经济”。
“民宿盘活了村民的闲置农房和宅基地杠杆炒股平台大全,产权归宅基地主人所有,使用权和经营权由宅基地主人委托给合作社,合作社再把经营权委托给第三方运营团队。”陈路建介绍,文旅项目不仅增加了村集体收入,还带动近20名年轻村民返乡就业创业,让曾经的“空心村”重获人气与活力。